close

  新華社電(記者林小春)美國《科學》雜誌18日公佈了其評出的2014年十大科學突破,這是對全球科學研究每年一度的年終盤點,人造探測器首次登陸彗星被選為本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。
  歐洲“羅塞塔”探測器在飛行10年約64億公里後,今年8月成功追上“丘留莫夫-格拉西緬科”彗星,然後又於11月釋放著陸器“菲萊”登陸彗星錶面。雖然“菲萊”在彗星錶面彈跳兩次,此後又因電力耗盡陷入休眠狀態,但這是人造探測器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一顆彗星上進行軟著陸,而且它明年仍有希望醒來,併發回更多數據。
  “‘菲萊’著陸是一個驚人壯舉,它吸引了全世界的關註,”《科學》雜誌新聞編輯蒂姆·阿彭策勒在一份聲明中說,“而整個‘羅塞塔’使命就是突破,它使得科學家們得以近距離觀察彗星的變暖、呼吸和演化。”
  《科學》雜誌評選的今年另外9個重大科學突破分別是:
  ———從恐龍到鳥的轉變:一系列論文揭示了恐龍如何進化成鳥類,以及這些鳥類祖先如何在6500萬年前恐龍大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。
  ——— 年輕血液有“返老還童”功效:研究表明,高齡小鼠體內註射年輕小鼠的血液可以“返老還童”,而原因可能在於血液中一種叫GDF11的蛋白。科學家據此啟動一項臨床試驗,給早老性痴獃症患者註射年輕捐贈者的血液。
  ——— 機器人“自主”合作:受白蟻啟發,科學家開發出新型機器人,可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一同工作,完成搭積木式的簡單結構搭建工作。
  ——— 仿人腦芯片:IBM領導的一項研究首次推出大規模“神經形態”芯片,它們以類似人腦的方式來處理信息。
  ——— 可治糖尿病的細胞:β細胞是胰臟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,今年兩個研究小組用兩種不同方法在實驗室中培養出酷似β細胞的細胞,為研究糖尿病提供了新的途徑。
  ——— 印尼洞穴藝術:印度尼西亞某洞穴中的手模印和動物繪畫曾被認為只有1萬年曆史,但實際上已存在3.5萬至4萬年。該發現表明,人類在亞洲製作的象徵性藝術與最早的歐洲洞穴畫家的作品一樣早。
  ——— 操縱記憶:研究人員利用光遺傳學技術操縱小鼠的特定記憶,如刪除記憶或植入虛假記憶。
  ——— 立方體衛星:這種長寬高均為10釐米的廉價微型衛星在2014年真正獲得成功,已經開始進行一些真正的科學工作。
  ——— 生命基因密碼“添丁”:自然界的DNA(脫氧核糖核酸)只有4種鹼基:G、T、C和A,但科學家設計製造的一種大腸桿菌的DNA新添兩個成員:X和Y。
  此前,《科學》雜誌均由其編輯部評出每年的十大突破,但今年增加了兩輪網友投票環節。第一輪投票中,“羅塞塔”任務獲得最多投票,第二和第三名分別是年輕血液有“返老還童”功效和可治糖尿病的細胞;第二輪投票中,年輕血液一開始領跑,但最終被生命基因密碼“添丁”反超,“羅塞塔”任務僅排第三,最終《科學》還是選擇“羅塞塔”任務為頭號突破。
  此外,埃博拉疫情被《科學》雜誌評為“年度崩潰事件”。
  (原標題:2014十大科學突破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bkjjr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